妳說妳的生涯要面對選擇了,很好。

The Road Not Taken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多年之後,在某處,
我會喟然而嘆,幽幽敘述:
林中有兩條岔路,而我—
選了一條人跡罕見的路,
從此決定我人生的迥殊。」

The Road Not Taken 未擇之路

(Robert Frost原作,Cyberreading中譯)

The Road Not Taken

妳說妳的生涯要面對選擇了,很好。

這也意味著妳重獲自由。

(有選項,才有自由。

安全舒適,無從選擇,人生也是一路到死。)

妳會害怕,這是真的。自由從來是要付出代價的。

妳可以依著欲望或想像,一廂情願;

但不要因為害怕而去選擇。

妳會因為欲望而失敗而被人恥笑。

也會因為害怕而安全而終生若有所失。

黃葉林中有兩條路,總有一條,人煙稀少。

選那條,妳會一路憂疑不安,碎念自己。

也會因著未曾見過的景象與境遇,悲欣交集。

The Road Not Taken

選擇,成就了自由。

Autumn evening light, Edinburgh, Scotland

「鄧不利多平靜的說,『聽我說,哈利。你碰巧擁有許多薩拉札‧史萊哲林在親自挑選學生時最注重的特質。他自己稀有的天賦,爬說嘴…足謀多智…堅毅果決…而且也不太遵守既定的規則,』他再加上一句,鬍鬚又開始微微顫動,
『但是分類帽還是把你分到了葛來分多。你該曉得這是為了什麼。想想看吧。』

『它會把我分到葛來分多,』哈利用一種十分挫敗的語氣說,『只不過是因為我要求它不要把我分到史萊哲林…』

『完全正確』鄧不利多說,再度露出開心的微笑,『這點就讓你變得跟湯姆‧瑞斗大大不同啦。
事實上,我們的選擇,遠比我們的天賦才能,更能顯示出我們的真貌,』」

—-J.K.羅琳《哈利波特-消失的密室》

Autumn evening light, Edinburgh, Scotland

妳見過「選擇困難症」的人嗎?
是的。就是那種站在速食店點餐櫃台前,抬頭看著琳瑯滿目各種組合選擇,嗯嗯了老半天,讓排隊人群快翻臉,工讀門市打呵欠的那種人。

一般人選擇時,考量的是交換成本,多少成本換多少價值回來,這就是所謂的「CP值-cost–performance ratio」,成本效益比。
「選擇困難症」的人,考量的是機會成本。也就是當我選擇了這個,而放棄那個時,我會不會錯失真愛?懊悔一生?
我們一般以為,只有選擇某物某事某人,才會幸福,因此我們目標專注,非此不可。
「選擇困難症」的人,潛意識相信,所有的選擇都會帶來不同的幸福,因此他們害怕失去。

選擇,成就了自由。
眼前沒有一種以上的不同選項可選擇,口袋沒有足夠的代價可抵付選擇,都談不上自由。
我們每天都在做不同的選擇,選了這個,不選那個,都會一點一滴改變我們的生命,讓我們走向不同的路徑。
但,親愛的,不要忘記,當我們選擇別人時,別人也在打量著我們,猶疑著猜想著,我們值不值得被他們所選擇。

我們生命中,都曾經因著被人選擇,而改變了命運;也曾經被人所放棄,而避免了另一條永遠不知會如何的人生。
在所有的選擇當中,「選擇不要」,可能是比「選擇想要」,來得更重要的事。

「戰場最怕不要命,賭場最怕不想贏,職場最怕不要臉,情場最怕不要名份。」

當妳選擇不要,無論是好是壞,都會顯示出強大的,自主的,不為他人,不受神祇,不被命運所操控的力量。
同樣的,妳也將為取得自主力量,而擔負完全責任,與支付妳一生的代價。

http://ibabel.tw/fair/index/866

Autumn evening light, Edinburgh, Scotland

面對眼前,作出,或不作選擇。

The Bell Tower of the Colonial Zen Temple and Refugee Street, Taipei

「我一家人都已經死在他的手上,這筆血債已積了十九年,他若有十條命,我就該殺他十次。」
「你錯了。」
「我錯在哪裡?」
「你恨錯了。」
「我難道不該殺他?」
「不該!」
「為什麼?」
「因為他殺的,並不是你的父母親人,你跟他之間,本沒有任何仇恨。」

——古龍.《邊城浪子》

The Bell Tower of the Colonial Zen Temple and Refugee Street, Taipei

人與世界的關係,建立在三個因素上。

首先是「血緣」:你被某人生下來了,成為某個家族的一員。
這事,你無從選擇。

其次是「地緣」:你在某個社區長大,認識了某些人,交換交流了某些資訊或資源,形成了利益共同體。
這事,你可能有些選擇。

最後是「價值」:你讀了某些書,看過某些電影聽過某些音樂,你開始喜歡相信尊敬迷戀某些說不清楚但明明白白存在的事物。
這事,選擇完全在你。

愈是能讓你選擇的事,愈重要。
你跟誰朝夕相處,比你姓什麼?是誰生的重要。
你看了,聽了,做了會感動開心的事物,又能讓你跟哪些人生活在同一座城市裡,變得不重要。

數千年前古老的國族,數千年後新生的公民,他們在生活時的眼前當下,都曾經擁有巨大的記憶,相信某些不移的神聖使命;直到時移事往,去聖除魅:
那些神聖的美好感覺畢竟凡塵累累,那些憂懼的焦慮害怕終究清朗明白。

像是揹負滅門血債的遺腹子,因著偉大使命而練得一身本領,日後驚曉他根本是街頭棄兒,那些深仇大恨與血統光榮,都與他無關。
雖然失落,但他的靈魂得以放下重擔,也才能面對眼前,作出,或不作選擇。

http://ibabel.tw/fair/index/515

The Bell Tower of the Colonial Zen Temple and Refugee Street, Taipei

那些事物都在你眼前了,你只是看不見。

Bar Street in the Rain in Autumn Night, Tokyo

「讓時間擁有生命,而不是將生命填滿時間。」

——-帕斯卡

Bar Street in the Rain in Autumn Night, Tokyo

一次又一次,我始終無法處理好,那些屋稜簷角的轉折層次,街巷路燈的漸逝光影。
看見了,去畫了,再比對時,總有看不見的事物。

像少年時同行好友的女伴,多年後自異國捎信而來,淡淡提及的片段往事;
你才恍然,那些事物都在你眼前了,你只是看不見。

一次又一次,我們的生命旅程,來自我們的抉擇。
而我們的抉擇,總來自我們看見的事物。

當我們決定看見什麼,我們也就同時選擇不看見什麼。
儘管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聲音與光線,以為會被你所看見。

選擇與放棄,成就了我們的生命。
那些不可挽回不能重來的部份,讓我們存在於地球時的這一段浮光泡影,如此清明稀微。

http://ibabel.tw/fair/index/485

Bar Street in the Rain in Autumn Night, Tok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