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中年,忽覺凡事徒然

Jack the Ripper Tunnel, East London

When other men blindly follow the truth,remember…Nothing is true.
(當他人盲目追尋真實之時,切記,萬物來自虛幻)

When other men are limited,by morality or law,remember…Everything is permitted.
(當他人被道德和法律束縛住之時,切記,萬事皆有可能)

We work in the dark,to serve the light
(我們行走於黑暗,服務於光明)

—-刺客教條

Jack the Ripper Tunnel, East London



人過中年,忽覺凡事徒然。
不是走不走得下去的問題:那是困難,是障礙,是讓生命有所對抗,因而有存在的理由。

凡事徒然:是找不到理由走下去,也找不到理由站在原地。忽然失了立足之處,回首功業似夢,羞愧如風。

無所依信,無從憂懼,去聖除魅,唯徒然故。

體悟萬物來自虛幻,當知文明脆弱,我們遂得守護自身相信的那一點價值。
得知萬事皆有可能,明白我們是自身的設計者,必然接受行為的後果,不管是光榮或悲涼。

當神聖毀壞之時,我們贖回自由,在廢墟裡重新建構相信與理解。
在失了光的所在,我們無懼的凝視闇影,笑語晏晏,拒絕溫馴的走入生命夜晚。

Jack the Ripper Tunnel, East London

明喻與隱喻

Metaphor.Paris

「年輕人,地平線在上面是有趣的,地平線在下面也很有趣。

但是地平線放在中間就他媽的無聊透頂了。

祝你好運。現在,滾出我的辦公室。」

—-老導演約翰.福特對少年史蒂芬.史匹柏說.《法貝爾曼》

Metaphor.Paris

明喻-Simile

A就「像」B,這是類比。

隱喻-Metaphor

A就「是」B,這是指涉。

明喻帶著較多的理性與溝通的誠意

隱喻帶著較多的情緒與說服的企圖

當我們要為A賦予意義時,就必須尋找或創造B。

當你聽到有人跟你說A與B時,看他用的是明喻或隱喻,就知道他是認真想跟你溝通,或只想讓你跟他站在同一邊。

Metaphor.Paris

以敦厚維持社會系統運作的時代

Spring, Kaohsiung, Taiwan

【 臨  上六,敦臨,吉,无咎】

居卦之上,處臨之終,敦厚於臨,吉而无咎之道也,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敦臨之吉,志在內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Spring, Kaohsiung, Taiwan

「如果我可以記取亞瑟王的教訓,不沉迷在同溫層的同甘共苦,革命情懷之中;而是分封領域,讓大家各自向外發展呢?」

「那你就有機會開啟一個以德服人,以敦厚維持社會系統運作的時代。」

「那我要如何開啟這樣的時代?」

「首先,你必須先讓分封的諸侯對你有期待,你的意志才會被執行下去,也才會有內部優勢。

相對的,你也必須了解諸侯的人格特質與各領域之間的資源差異,如此你才有之間操作的機會。

操作不能顯山露水,刻意為之,否則反而會引起彼此之間的矛盾,長期累積磨擦,就會形成劣勢。

內部有磨擦有內耗,熵值就會增加,當外部看到你的系統出現失序的樣態,就會引來威脅。」

「讓夥伴對你有期待,又能了解夥伴們之間的差異與需求;做人不張揚,行事又低調是嗎?」

「很高興你聽懂了。」

「能做上述這些事的因素是什麼?」

「同理心。」

Spring, Kaohsiung, Taiwan

那個正在欣賞的人,是誰?

Old Town, Prague

「”一致”( consistency),牽涉的範圍極廣,意指真正的自然法則。

以繪畫技巧方面而言,”一致”指處理光影效果丶比例丶透視,使繪製出的對象獨具特色,與眾不同;
外觀上各部份的表現方法與視覺效果・都要互相協調統一・最後能表現出繪製對象的獨特整體感,作品風格也會把畫家本人特性展露無遺。

什麽是一致?可以想成是把一切元素匯集起來・並彙聚成完整的整體成果。」

—安德魯.路米斯.《素描的原點》

Old Town, Prague

「你之前曾說:「客觀觀察,應從”比例(Proportion)”,”透視(Perspective)”,”建構(Construction)”,”輪廓(Contour)”與”塊面(Planes)”開始。

又說:主觀審美,可從”概念(Conception)”,”布局(Placement)”,”樣式(Pattern)”,”特色(Character)”與”一致性(Consistency)”著手。」
「是的。」
「眼前的事物各式各樣,你又既是觀察,還要審美的,最後怎麼讓衪們一致呢?」
「有一種態度,既是觀察,又是審美的,我們或可稱為欣賞。」
「欣賞怎麼讓這一切變得一致?」

「就以和我們相隨至死的陰影來說好了,要欣賞陰影,就包括五個項目,十六種因素:

一.光源。
要照見事物,讓雙眼得見,必然要有光。
光源要考量:1- 發光體為何?日光?還是燈光?或是不知從何而來的返光或泛光?
2- 光的方向?從何而來?經過哪裡?消逝於何方?
3- 明度?亮到讓人無法直視?還是幽微如深夜水塘的瀲灩?
4- 色溫?暖如冬夜火燼?或是寒如春朝曙前?

二.被照事物
5- 狀態?是移動如風?還是穩如泰山?
6- 形狀?是方塊是圓球?是三角或圓錐?
7- 意涵?是一望即知其意義或功用的事物嗎?還是不知其然?

三.承受光與影的平面
8- 形態?是黃昏時腳下的碎石路面?還是正午烈日下,異國小店的粉白壁面?
9- 塊面?是平整的?或是破碎的?
10- 材質?是吸光的柏油石礫?還是反光的滑亮金箔?

四.陰影
11- 形體?攤開成平面?或扭曲出立體的構形?
12- 邊緣?銳利可見?還是模糊不清?
13- 層次?闇如深淵?或如古井,向下逐次,灰階漸暗?

五.觀看者的視點
14- 透視?妳站在哪裡看?站得多高看?
15- 景深?妳看到的,是天地遼闊的遠景?還是細緻深刻的特寫?
16- 結構?妳怎麼處理事物間的輪廓?與空間留餘之間的關係?

上述這十六種因素,妳若是試著讓彼此形成呼應與關係,視覺上的一致性就會慢慢浮現。」

「但是到最後”觀看者的視點”時,就已經從客觀的觀察到主觀的審美了嗎?」
「是的。嗯,其實還有第十七個因素,可以讓我們超脫出客觀與主觀的對立。」

「什麼是第十七個因素?」
「意識到有人正在用十三種因素觀察,三種因素審美;覺知當下,觀照自身;
當妳的靈視跳出身外回頭一望時,輕輕問一下,那個正在欣賞的人,是誰?

這回頭一望,超越了所有的主觀客觀,讓我們得以將一切的元素匯集,而瞥見一致的整體。」

From “Chien Chung Wei” classroom

讓明亮如死亡的陽光迷茫了眼。

( Image From “Chien Chung Wei” classroom)

「頭頂之花悉皆枯萎,內在空虛急劇膨脹,一直湧到喉頭。美人們飄忽的居所不覺之間充滿透明的頹廢,甚至呼吸都帶有死亡的氣息。

那倩影一閃便足以將人誘往美與夢幻境地的有情,美麗如金箔剝落一般從身上紛紛下落,在晚風中蹁躚,而這一切又必須親自目睹。典雅的院落本身也如一面斜坡,萬能的、美麗的、快樂的砂金一齊從上面沙沙滑下。

絕對的自由、在虛空呼嘯翱翔的自由如被剜掉的肉片從全身剝離開來,慘不忍睹。陰暗有增無減,光亮有減無增。

光鮮美豔的力從纖纖玉指間傾珠瀉玉般滴落下來。身體與精神的最低層頑強燃燒的火旋即歸於止熄。」

—— 三島由紀夫.《天人五衰》

( Image From “Chien Chung Wei” classroom)

住世愈久,對身邊流轉如潮汐的人事,愈難言語。

並非身佇高位般的冷眼旁觀。
而是因著涉世有時,記憶層疊,那些今日巷談物議的人事,當年略有所聞。

知其一念間無可如何的人生,遂至此刻。心中各據立場,有責其不義,有同其無奈,竟至無言以對。
……

少年時,總愛揹著書包,蹺課至西門町看早場電影。
初夏的中午,看完英國導演導所拍的,三島由紀夫的《午後曳航》,自幽黯的影院走出時,讓明亮如死亡的陽光迷茫了眼。

彼時,長街已無人跡。
人世愁怨爭議,早已消亡。

風過時,那些自生自長的枝葉,便嘻笑著模仿世間的人們,瑟瑟低語。

( Image From “Chien Chung Wei” classroom)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The flag that changed the world, Paris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Uneasy lies the head that wears a crown)」

—-莎士比亞.《亨利四世》

The flag that changed the world, Paris

權力,來自欲望。

當你對某人產生欲望,就已將宰制自己的權柄交予那人。

當許多人對某人產生欲望,不管那人是否有意願,他都會成為領導者。

伴隨著權力而來的,是責任。

權責相稱,風險伴隨利益,行使權力者,必然是承擔責任者。

坐在行使權力的位置,卻輕忽權力的使用,指稱「一切責任盡在某方」,以為只要卡住權力但不負責任,就可以坐享尋租卻不冒風險;其實只是一點一滴剝蝕自身權力的底座。

所謂王者,是先承受風險與責任而完成那些事的人,才會成為王者。

而非先得到權力的寶座,才去做那些有風險與要負責的事。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想戴王冠卻迴避其重,最後自然會得到與其德行匹配的下場。

群眾追隨的,是那個願意為其承受風險,擔付責任,並為之付出代價的人。

The flag that changed the world, Paris

亞瑟王的結局

City landscape, Taipei

【 臨  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

以柔居中,下應九二,不自用而任人,乃知之事,而大君之宜,吉之道也。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City landscape, Taipei

「你說”我應該親自帶領自己的人馬,迎向各種不確定的挑戰與機會”?」

「是的。」

「然後就像亞瑟王帶領著圓桌武士一樣,東征西討,為天下帶來安定和平嗎?」

「聽來偉大,但那只是經歷的過程。」

「過程?啊不然是要怎樣?」

「你知道亞瑟王後來的結局嗎?」

「不知。」

「圓桌武士們分崩離散,各自去追尋心目中更偉大的聖杯;最後老王戰死在森林湖邊,臨死前將神劍擲回水中歸還女神,缺憾還諸天地。」

「這是必然的結局嗎?」

「歷史沒有宿命論,但你在意興風發,握權得勢時的決定,往往就埋下日後的結局。」

「那我應該怎麼辦?」

「此刻,你已走到這一局最好使力的位置,手下的人馬也都可以獨當一面,這是許多組織夢寐不得的優勢。

所以,你應該適才任命,讓這些人向外發展,去接觸外部的資源與合作,帶來更多發展的機會。

如果你與團隊還沉迷在小團體的同甘共苦,革命情懷;就會愈來愈封閉在同溫層中,累積內部的失序與劣勢。

最後,這些內部的失序會引來外部的威脅與挑戰,而你就會像沉溺衰老的亞瑟王一樣, 孤身戰死。」

「靠,聽來好慘。但亞瑟王怎麼會走到這般下場?」

「他英雄一世,卻始終沒有建立起一個可以獨自運作的知識體系與資訊系統。

他前半生的知識全來自老師梅林,梅林一被關入水晶洞穴,他就沒有人可以咨詢。

他後半生的功業全來自武士們的四方征討,但卻沒有分封治理,掌握領土內的資源與資訊。

在既沒知識可以理解,又沒資訊可以判斷的情況下,踩入陷阱,奮戰至死,已經是他能領受的最好結局了。」

City landscape, Taipei